det365在线平台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数字人文经典阅读报告会顺利举办

2023-12-26  det365在线平台

  2023年12月23日下午,数字人文导论经典阅读报告会在榆中校区秦玲堂A109教室开展。陈亮、齐真希、卜建红、周玉娇、黄祥五位本科生作了读书报告。本场读书分享活动,主要围绕数字人文的经典著作,引导同学们阐发对科技、未来、数字技术与社会伦理的思考。读书分享会由《数字人文导论》课程主讲教师郭茂全教授主持。

  陈亮同学分享的《倦怠社会》是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创作的社会学理论性著作,是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作出诊断的重要作品他对首先将精神暴力和超越性规训社会作为背景引入,指出精神暴力不但指他者的否定,过量的肯定同样能够造成疲乏、倦怠与窒息感,比较了目前的“功绩社会”相较于“规训社会”产生自我剥削的“积极性”因素。随后他列举并解读了倦怠社会的表征:过量信息刺激出“深度无聊”、表面上状态积极而实际磨灭个性且紧张忙碌的“积极生活”生活,过度的“积极”导向精神瘫痪。最后他提出“观看的教育”和“神圣节日”,倡导保持适当的间歇性,过一种“沉思”的生活,保留真实的自我,以此对抗生命的无意义消耗。

  郭茂全启发在座同学结合上述分享,思考网络社会的生存观,与谈人在涉及网络社会生存观时认为,我们可以保持一种务实的态度,从而不被大众潮流所裹挟。在“如何理解观看的教育”上,她的观点与陈亮同学异曲同工,都倡导适度的反映时间,冷静地进入刺激-反应模式。

 

  齐真希同学也分享了韩炳哲《倦怠社会》的阅读体会。她首先以柏拉图哲学关于“沉思生活”“积极生活”的不同生活方式和哲学态度引入对“积极生活”的思考。将“沉思生活”解释靠思考认识社会,“积极生活”理解为通过行动和实践来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然后引入另一学者汉娜·阿伦特的“英雄主义行动”理论,该理论信任英雄主义的生活,将“行动”处于首要地位,关于劳动社会将人类降格为劳作的动物的理论发人深思。同时,她将阿伦特的理论与韩炳哲的论述进行了对比。最后从信仰缺失的“赤裸”角度分析人自我剥削的原因:一是“存在”的匮乏使人过度关注当下与自我,最终导致精神过度活跃;二是社会工作的加速使劳动变为一种强制手段。她呼吁我们认识“沉思生活”的意义,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思考,在普遍焦虑中保持自我的意义。

  与谈人田卓超认为,现代社会的焦虑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动导致的,充满否定与规章的规训社会变为无限的通过自我肯定达成自我剥削的功绩社会,这种积极和肯定性引发了人心理的抑郁,人要在变动的社会中同自我和解。在“深度无聊”话题上,他结合自己的感受谈及生活的加速导致没有时间思考。与谈人何影涵提出,我们的社会需要变得更加包容,接纳和允许一部分人暂时的不积极的“冲动”。她联系自己的学业经历和社会观察,对职业环境中的时间焦虑、与社会潮流焦虑表达了担忧。反思大数据时代海量焦虑内容的灌输同时造成的“思考的痛苦”与“不思考的痛苦”。郭茂全老师肯定了以上同学的观点,同时指出,关于“倦怠社会”的论说,是在寻找解决信息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的精神危机的答案。

    卜建红同学分享了英国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作品《隐身人》。她以小说的主人公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引诱下不幸沉沦的主要情节作为引入,对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概况、创作风格也进行了介绍。随后,她分析了威尔斯在书中表达的中心思想:威尔斯对科技无限发展狂热追求的批判、对可能出现的未来社会的警示、主张把社会内容纳入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矛盾的关注和技术负面影响的思考。最后,她对小说阐发的思想进行了反思,要思考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关注技术的道德考量,建立伦理监管机制。社会应当正确引导和评价科学家的工作和贡献,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道德责任同时关注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郭茂全启发同学们思考技术引发的身份危机、权力危机,以及如何看待技术和人的关系。与谈人古佳明同学认为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应对危机和挑战的关键在于人如何使用技术。

  周钰娇同学汇报的图书数目是英国大卫·M.贝里安德斯·费格约德合著的《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她首先梳理了本书的脉络和整体内容,简要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发展历史、理论框架,批判性思维、计算思维、多样化表现形式,数字化对人文科学的冲击和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并分享数字化在文化保护与传承、语言学研究的具体案例。随后,她立足本书理论,用切实经历发表了作为经济学生的感想,介绍了数字化对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的介入,以及由此而来的技术与理论倒挂的经济学实践,向我们展示了数字化如何影响经济学研究。

  她特别强调本书的“批判性分析”观点,以大数据如何影响消费行为、数字替代就业的例证,佐证数字化变革对社会造成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与谈人樊露露认为,目前中国的数字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其体系仍不够完善,一后续数字化的研究要建立在实证基础上。郭茂全老师借此向同学们提出“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数字城市”等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黄祥同学分享了任明主编的《数字人文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实践》,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的书籍。他依照本书的理论路径,先是从“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模式对“知识图谱—数据体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分析了知识图谱的构件放大, 如自顶向下、基于众包、全过程质量控制、领域本体构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七步法等。又从“知识抽取” 的角度阐释了构件知识图谱的重点在于实现机器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弥合的目标。还通过知识融合、知识推理、基于众包的人机协作模式全过程质量控制等流程,阐释了如何在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协调人与机器的分工。最后,他运用浙江高氏家族图谱构建实践的案例,从资源建设、本体构建(文献)、深度学习、知识融合、可视化应用五个角度分析知识图谱构建的方法和可行性。该分享结构清晰、理论既有深度也有广度。

  与谈人李书红同学联系自己所学艺术设计的专业,认为知识图谱可以辅助知识面的拓展,按照案例构建适宜的设计方向,实现科技与艺术结合。郭茂全老师提出,如果将文物的器形图、纹饰图视为信息的图位,就可以用海量知识图谱建成数据库,进而可以为文物历史从属的鉴定提供一种数字人文的而非物理的研究路径,这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发。

  本次报告进展顺利,师生交流热烈融洽,与会同学不仅拓展了跨学科知识,而且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产生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起得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与交流作用。

最新更新